柬埔寨全名柬埔寨王国(Kingdom of Cambodia)[1] ,通称柬埔寨,旧称高棉,位于中南半岛,西部及西北部与泰国接壤,东北部与老挝交界,东部及东南部与越南毗邻,南部则面向暹罗湾。柬埔寨领土为碟状盆地,三面被丘陵与山脉环绕,中部为广阔而富庶的平原,占全国面积四分之三以上。境内有湄公河和东南亚最大的淡水湖-洞里萨湖(又称金边湖),首都金边。
柬埔寨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早在公元1世纪建立了统一的王国。20世纪70年代开始,柬经历了长期的战争。1993年,随着柬国家权力机构相继成立和民族和解的实现,柬埔寨进入和平与发展的新时期。
柬埔寨是东南亚国家联盟成员国,经济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贫,是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一。[1]
中文名称 柬埔寨王国
英文名称 Kingdom of Cambodia
简 称 柬埔寨
所属洲 亚洲
首 都 金边
主要城市 马德望,暹粒,西哈努克市
国庆日 11月9日
国 歌 《吴哥王国 》(Nokoreach)
国家代码 KHM
官方语言 高棉语
货 币 瑞尔
时 区 UTC+7
政治体制 君主立宪政体
国家领袖 国王诺罗敦·西哈莫尼,首相洪森
人口数量 15,405,157(2015年)
人口密度 81.8人/平方公里(2011年)
主要民族 高棉族
主要宗教 上座部佛教
国土面积 181,035平方公里
水域率 2.5%
GDP总计 180.5亿美元(2015年,国际汇率)[2]
人均GDP 1084美元(2014年,国际汇率)
国际电话区号 +855
国际域名缩写 .kh
道路通行 靠右驾驶
国 花 稻花
人类发展指数 0.523
基尼系数 0.43
最大城市 金边
国家结构形式 单一制
历史沿革
柬埔寨建国于公元1世纪下半叶,历经扶南、真腊、吴哥等时期。9世纪—14世纪吴哥王朝为鼎盛时期,国力强盛,文化发达,创造了举世闻名的吴哥文明,13世纪中叶起—1434年由于泰国的素可泰王朝入侵而衰落。
1863年沦为法国保护国。[3] 1940年被日本占领。1945年日本投降后再次被法国殖民者占领。
1953年11月9日,柬埔寨王国宣布独立。1954年7月,法国被迫同意撤军。
1970年3月18日,朗诺在美国策动下发动政变,23日西哈努克亲王宣布成立柬埔寨民族统一阵线,5月5日成立以宾努亲王为首相的柬埔寨国民族团结政府,柬共领导人乔森潘担任副首相。
1975年4月17日,全国解放。在1975年至1979年间,红色高棉获得柬埔寨执政权。1976年1月颁布新宪法,改名为民主柬埔寨。4月,西哈努克亲王、宾努亲王宣布退休。乔森潘任国家主席团主席,柬共(红色高棉)总书记波尔布特任总理。红色高棉执政期间,多达200万人因饥饿、过劳、被折磨而死亡或遭到处决[4] 。
1978年底越南出兵侵占柬埔寨,扶植柬埔寨人民共和国政权。1979年12月,民柬决定终止宪法,改组政府。1982年7月9日,西哈努克亲王、宋双、乔森潘三派抵抗力量实现联合,组成民主柬埔寨联合政府。1990年9月,柬埔寨抵抗力量三方同金边方面的代表在雅加达会晤后宣布组成柬埔寨全国最高委员会。
1991年7月,西哈努克被推举为柬全国最高委员会主席。10月23日,柬埔寨问题国际会议在巴黎召开,签署了《柬埔寨冲突全面政治解决协定》(通称《巴黎协定》)。11月,西哈努克亲王返回祖国,全国最高委员会在金边设立总部。1993年5月23日—28日,柬埔寨在联合国驻柬埔寨临时权利机构的组织和监督下举行大选,选举产生制宪会议。9月21日。制宪会议通过新宪法,决定恢复君主立宪制。9月24日,西哈努克亲王签署新宪法,制宪会议转为国民议会。9月26日,联柬机构宣布结束在柬的使命。11月2日,柬王国政府正式成立。11月15日,联合国驻柬埔寨维持和平部队全部撤离,柬王国进入和平重建历史新时期。
1993年5月,柬在联合国主持下举行首次全国大选。9月,颁布新宪法,改国名为柬埔寨王国,西哈努克重登王位。11月,柬王国政府成立,拉纳烈和洪森分别任第一、二首相。1994年柬国会通过立法宣布民柬为非法组织。1997年7月,联合执政的人民党(以下简称“人党”)和奉辛比克党(以下简称“奉党”)爆发军事冲突,拉纳烈被废黜第一首相,流亡国外。1998年7月26日,柬举行第二次全国大选,人党获胜成为第一大党,11月30日成立以洪森为首相的第二届联合政府,奉党国会议席居次,拉纳烈出任国会主席。12月,前民柬领导人乔森潘、农谢归顺政府,柬民族和解取得重大进展,进入和平与发展的新时期。
2003年7月,柬举行第三届全国大选,人党获胜。人、奉、森三党在权利分配上分歧严重,组阁陷入僵局。2004年7月15日,组阁僵局被打破,人党和奉党就联合执政达成协议,拉那烈和洪森分别任国会主席和政府首相,第三届王国政府正式成立。
2004年10月6日,西哈努克国王在北京宣布退位。14日,柬王位委员会9名成员一致推选西哈莫尼为新国王。29日,西哈莫尼在王宫登基即位。[5]
扶南王国 |
王名 |
在位 |
|
柳叶女王Liu Yi | ?-68年 |
|
憍陈如一世 | 68-? |
|
混盘况 | ? |
|
混盘盘 | ? |
|
范蔓 | 约201-225 |
|
范金声 | 225 |
|
范旃 | 225-约244 |
|
范寻 | 约244-289 |
|
竺旃檀 |
357? |
|
憍陈如二世 | 约410-434 |
|
持黎跋摩 | 约434-438 |
|
阇耶跋摩 | 约485-514 |
|
留陀跋摩 | 514-? |
真腊王国 | 拔婆跋摩一世 | 550-600 |
|
摩诃因陀罗跋摩 | 600-616 |
|
伊奢那跋摩一世 | 616-635 |
|
拔婆跋摩二世 | 639-657 |
|
阇耶跋摩一世 | 657-681 |
|
阇耶特维 | 681-713 |
|
商菩跋摩 | 713-716 |
|
补什加罗娑 | 716-730 |
|
商菩跋摩 | 730-760 |
|
罗贞陀罗跋摩一世 | 760-780 |
|
摩希提婆跋摩 | 780-788 |
吴哥王朝 | 阇耶跋摩二世 | 802-850 |
|
阇耶跋摩三世 | 850-877 |
|
因陀罗跋摩一世 | 877-889 |
|
耶输跋摩一世 | 889-900 |
|
曷利沙跋摩一世 | 900-925 |
|
伊奢那跋摩二世 | 925-928 |
|
阇耶跋摩四世 | 928-941 |
|
曷利沙跋摩二世 | 941-944 |
|
罗贞陀罗跋摩二世 | 944-968 |
|
阇耶跋摩五世 | 968-1001 |
|
优陀耶迭多跋摩一世 | 1001-1002 |
|
阇耶毗罗跋摩 | 1002 |
|
苏耶跋摩一世 | 1002-1050 |
|
优陀耶迭多跋摩二世 | 1050-1066 |
|
曷利沙跋摩三世 | 1066-1080 |
|
阇耶跋摩六世 | 1090-1107 |
|
陀罗尼因陀罗跋摩一世 | 1113-1150 |
|
陀罗尼因陀罗跋摩二世 | 1150-1160 |
|
耶输跋摩二世 | 1160-1166 |
|
特里布婆那迭多跋摩 | 1166-1177 |
|
阇耶跋摩七世 | 1181-1215 |
|
因陀罗跋摩二世 | 1219-1243 |
|
阇耶跋摩八世 | 1243-1295 |
|
因陀罗跋摩三世 | 1295-1308 |
|
因陀罗阇耶跋摩 | 1308-1327 |
|
Jayavarman Paramesvara | 1327-1336 |
|
Jayavarman Paramesvara | 1336-1340 |
|
Trosok Peam | 1340-1346 |
|
Lompong Raja | 1346-1351 |
|
Srei Soryatey | 1357-1363 |
|
Boromraja I | 1363-1373 |
|
Thommasaok | 1373-1393 |
金边王朝 | 奔哈·亚 | 1393-1463 |
|
Narayana Ramadhipati | 1463-1469 |
|
Sri Bodhya | 1469-1485 |
|
Thommaraja | 1485-1504 |
|
斯雷·索空托·巴特 | 1504-1512 |
|
乃依·坎 | 1512-1516 |
|
安赞一世 | 1516-1566 |
|
Barom Reachea I | 1566-1576 |
|
哲塔一世 | 1576-1594 |
|
Reamea Chung Prey | 1594-1596 |
|
Barom Reachea II | 1596-1599 |
|
Barom Reachea III | 1599-1600 |
|
Chau Ponhea Nhom | 1600-1603 |
|
Barom Reachea IV | 1603-1618 |
|
哲塔二世 | 1618-1622 |
|
奔哈·托 | 1628 |
|
Outey | 1628-1630 |
|
Ponhea Nu | 1630-1640 |
|
Ang Non I | 1640-1642 |
|
Chan | 1642-1659 |
|
Barom Reachea V | 1659-1672 |
|
哲塔三世 | 1672-1673 |
|
Ang Chei | 1672-1674 |
|
Ang Non | 1674-1675 |
|
哲塔四世 | 1675-1695 |
|
Outey I | 1695-1699 |
|
安恩 | 1698-1701 |
|
哲塔四世 | 1701-1702 |
|
Thommo Reachea II | 1702-1703 |
|
哲塔四世 | 1703-1706 |
|
Thommo Reachea II | 1706-1710 |
|
安恩 | 1710-1722 |
|
Satha II | 1722-1738 |
|
Thommo Reachea II | 1738-1747 |
|
Thommo Reachea III | 1747 |
|
Ang Tong | 1747-1749 |
|
哲塔五世 | 1749-1755 |
|
Ang Tong | 1755-1758 |
|
Outey II | 1758-1775 |
|
Ang Non II | 1775-1796 |
|
安赞二世 | 1802-1834 |
|
安东 | 1841-1860 |
|
诺罗敦·安·吴哥 | 1860-1904 |
|
西索瓦 | 1904-1927 |
|
西索瓦·莫尼旺 | 1927-1941 |
|
诺罗敦·西哈努克 | 1941-1955 |
|
诺罗敦·苏拉玛里特 | 1955-1960 |
|
诺罗敦·西哈努克 | 1993-2004[6] |
|
诺罗敦·西哈莫尼 | 2004-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