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原理是什么
镜片移动式光学防抖
世界上首款用于民用相机的光学防抖系统是由佳能开发的,首次用于佳能EF 75-300mm F4-5.6 IS USM镜头上,这是光学防抖系统在民用相机上的首次应用,在推出的当时的确震惊整个业界,也同时使佳能EF自动对焦镜头的知名度逐渐提高,这套系统被称为佳能的IS(Imagine Stabilizer)光学防抖系统。它主要是通过镜片的运动来补偿相机的晃动。在佳能的防抖镜头中,都装有陀螺传感器,它可以准确的检测到手的振动,并把它转化为电信号,经过镜头内置的计算机处理之后,控制一组修正光学部件作与胶片或CCD平面平行的移动,抵消由于手震引起的成像光线偏移。这个系统能够有效地改善手持拍摄的效果。[5]
佳能IS镜头能够通过一对内置陀螺仪传感器探测相机的抖动,并将镜头组件向抖动的方向调整,以抵消这种抖动,防止画面模糊。如果在启用图像稳定功能的情况下半按快门,镜头会在0.5秒后启动相机抖动补偿。带IS的镜头在理论上可以降低二至三级快门速度。由于镜头的潜在光学性能得到了优化,您可以捕捉到美丽的图像。
在过去,IS镜头允许您使用比理论上低2级的快门速度,而随着这种技术不断的发展,已经可以使用比理论快门低3级的快门速度。在最新发布的佳能EF 70-200mm F/4L USM上,装备了佳能的最新一代IS光学防抖系统,理论上可以降低4档的快门速度,是防抖镜头之王者。[2]
感光元件移动式光学防抖
由于镜片移动式光学防抖在生产技术和成本方面较高,所以部分在光学技术积累方面并不充足的厂商,开发出了感光元件移动式光学防抖(CCD防抖)系统。这种技术是随着数码相机的出现而出现的,因为其原理决定胶片机不可能以这种方式做到防抖。这也是为什么最早的防抖大家佳能尼康都选择镜头防抖的原因。
CCD防抖的原理比镜头防抖要简单的多,实现起来也容易得多。就是将数码相机的感光元件(CCD/CMOS)固定在一个可以通过电磁效应平行滑动的平台上,拍摄的时候,平台会利用电磁的迟滞性造成CCD短时间内固定不动,于是一定程度上达到防抖的目的。
CCD防抖技术首先是柯尼卡美能达所开发的,称为AS(Anti Shake)防抖系统,并首先应用在其高端消费数码相机A1上,收到了极佳的市场效果。其后,柯尼卡美能达更将这项技术移植到数码单反α7 Digital和α5 Digital上,收到市场的热烈欢迎。在柯尼卡美能达影像事业被索尼并购后,这项技术也由索尼掌握在手中。这种技术由于发展时间晚,技术并不如镜头防抖成熟,但是随着各品牌新机型的不断推出,其防抖性能也稳步提升,大有赶超镜头防抖的势头。如宾得新发布的单反数码相机K10D就号称可以达到3级防抖,比其前一代单反K100D的2级防抖整整高出一个级别。[2]
2 光学防抖技术厂商
光学防抖技术的代表性厂商是佳能和尼康。佳能在第一个在镜头中加装了影像稳定系统后,尼康公司也研发了自己的单反防抖镜头系统,后来佳能公司又相继在它的其它长焦镜头也增加了影像稳定系统,加快了其EF系列镜头的防抖化进程。LG不是第一家给镜头添加硬件级防抖的公司,但它是唯一一家不断在这方面改进的公司。光学防抖系统优秀,OIS+提高了G3镜头在暗光下的表现,消除了手抖造成的模糊,对摄像模式也大有帮助,让视频文件平滑程度显著提高,特别是在暗处成像效果比许多旗舰要好。
松下电器产业于2003年11月上市的“DMC-FX1”和“DMC-FX5”在袖珍数字相机中首次配备了光学抖动补偿装置。对早已上市的12倍变焦“LUMIX FZ”系列产品所配备的光学抖动补偿装置“抖动补偿陀螺仪”进行了小型化设计。该公司采用的技术是由镜筒中间的抖动补偿透镜装置根据光轴偏移进行移动。使用磁力滑动悬空状态的抖动补偿透镜。不仅是照片,还能够对录像进行抖动补偿。松下防抖系统包括探测、演算、透镜校准在内的全过程仅需要1/10s的时间,快到无法被察觉。该方式的缺点是由于必须在相机镜筒中配备抖动补偿装置,因此在过去镜筒总是很大。[6]
LG公司正式发布其年度旗舰机型LGG3,支持OIS(OpticalImageStabilization,光学防抖)。据LG称,新的光学防抖叫做OIS+,比G2的防抖系统补偿角度要更宽。[7]
IUNI U3配备2.5D弧形2K显示屏,1600万支持OIS光学防抖摄像头。
适马和奥林巴斯也都有他们各自的光学防抖技术的产品,从对于这种技术的趋之若鹜的现象可见,防抖今后也是各个厂商拼比技术的一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