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获得菲尔兹奖的是美籍华人丘成桐.
中国数学名家-丘成桐
丘成桐(1949~ ),美籍中国人。
原籍广东蕉岭,1949年生于广东汕头,后全家移居香港。
1966年入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系,1969年提前修完四年课程,为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陈省身教授所器重,破格录取为研究生。
1971年获博士学位。1980年又获香港中文大学理学博士学位。
1972—1973年任纽约大学副教授,1973~1980年任斯坦福大学副教授、教授,1980年后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现在圣地亚哥加州大学任教。
丘成桐在数学上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代数几何学、复解析几何学、微分几何学甚至广义相对论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定理,又在高维闵科夫斯基问题、塞梵利猜想、弗兰克尔猜想与史密斯猜想等方面均有所成就。
1981年获美国数学会颁发的维布伦奖与美国科学院的卡提奖,1982年又获费尔兹奖,以后还获各种奖多次。
菲尔兹奖奖金是多少?
菲尔兹奖是一枚金质奖章和1500美元的奖金。
奖章由加拿大雕塑家罗伯特·泰特·麦肯齐(Robert Tait McKenzie)设计。奖章的正面是阿基米德的浮雕头像,并刻有大写希腊字母:ΑΡΧΙΜΗΔΟΥΣ,意为阿基米德的(头像);设计者的花押字RTM, MCNXXXIII(雕刻家的缩写,1933,第三个个M字以N代替),和拉丁文TRANSIRE SUUM PECTUS MUNDOQUE POTIRI,意为:超越人的精神,作宇宙的主人。出自罗马诗人马尔库斯·马尼利乌斯(Marcus Manilius)的著作《天文学》(Astronomica)卷四第392行。奖章背面刻有拉丁文“CONGREGATI EX TOTO ORBE MATHEMATICI OB SCRIPTA INSIGNIA TRIBUERE”,意为“聚集自全球的数学家,为了杰出工作颁发(奖项)”。背景为阿基米德的球体嵌进圆柱体内。
历史由来
诺贝尔奖中,只设有物理、化学、生物或医学、文学、和平事业五个类别(1968年又增设了经济学奖),而没有数学这个科学之“王”的份额,使得数学这个重要学科失去了在世界上评价其重大成就和表彰其卓越人物的机会。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世界上先后树起了两个国际性的数学大奖:一个是国际数学家联合会主持评定的。在四年召开一次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颁发的菲尔兹奖;另一个是由沃尔夫基金会设立的一年一度的沃尔夫数学奖。这两个数学大奖的权威性、国际性,以及所享有的荣誉都不亚于诺贝尔奖,因此被世人誉为“数学中的诺贝尔奖”。
菲尔兹奖从1936年起开始颁发,随后成为最著名的世界性数学奖。[1] 由于诺贝尔奖没有数学奖,因此也有人将菲尔茨奖誉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
菲尔兹奖与诺贝尔奖的差别绝不仅在于奖金多少。数学界中有一个流传颇广的传言,说是诺贝尔与当时瑞典著名数学家米塔格-莱夫勒(Mittag-Leffler)因为争夺某一女子而失和,为防止莱夫勒获取自己设立的奖项,诺贝尔故意将被誉为“科学的皇后”的数学排斥于诺贝尔奖之外。据说与莱夫勒保有“持久的友谊”的菲尔兹设立“菲尔兹奖”的一部分意图就是为好友伸张正义,为数学家设立一个与诺贝尔奖对立的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