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肿的原因很多,但大部分是因为错误的生活习惯,不正常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受阻。
▽ 要纠正生活习惯=身体肿是因为体内积累不必要的水分。男性体内适当水分应占体重的60%,女性应占50%。正常情况是体内水分的三分之二储存在细胞内。如果水分泄露到细胞外,在细胞之间积累,身体就会浮肿。如果要消肿,首先要避免吃辣、咸、刺激性的食物。抱川中医大学盆唐家庭医学系教授朴基宪说:“如果吃的咸,就会喝很多水。这样不仅是脸,而且在体内也会积累很多水分。而且睡觉前最好不要喝水,也不要超过必要量(每天平均1.5升)。”
如果把脸埋在枕头里睡觉或枕头太高,脸也会肿起来。如果因为压力和失眠症睡眠不足,也会使身体肿起来。特别是,精神压力大就会分泌出抗利尿荷尔蒙,导致小便不畅,身体出现浮肿。
在用绝食和饮食减肥法减肥后,只要暴饮暴食,身体就会浮肿。因为,突然暴食会使水分吸收的速度比以前加快。
如果保证充足的睡眠,就能促进小便畅通,就可以预防浮肿。如果穿有弹性的袜子和长筒袜,就会压迫身体,有助于体液通过静脉排出。
朴基宪说:“利用休息时间进行简单的体操、伸展运动、走路等运动,就能促进血液循环,可以预防浮肿。”
面部浮肿、尿色发红 警惕肾脏病来袭
陈香美: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分会主任委员、全军肾脏内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肾病科主任、博士及博士后导师
“肾脏就是人体的污水处理厂,肾脏一罢工,人体就变成一个大垃圾场。
”陈香美的开场白形象生动,“肾脏有个特点,70%的功能是后备的,损伤不超过30%可以没有任何症状。有些人乘坐一趟长途航班,就全身疲乏无力,无论如何休息也不能恢复,到医院一查已经是尿毒症。还有参加完高考的学生,感觉身体无力、酸软,检查结果竟然也是尿毒症。肾脏疾病与其说是突然发生,不如说是突然发现。”
肾内科初诊患者 1/4已是尿毒症
陈香美十分惋惜地说,到肾内科初次就诊的患者,2/3已经发生了肾功能不全,而1/4已经到了尿毒症期,尿毒症患者平均每年医药花费超过10万元。肾脏病早期发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谈及早期发现肾脏病时,陈香美直指该类疾病症状不典型甚至无症状,很多患者是检查其他疾病时才发现肾脏病。比如某些人的高血压很难降下去,最终发现是肾脏病引起的;有一名护士的母亲一直出现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同时伴有贫血,多次做胃镜查不出原因,最后到肾内科一查,是尿毒症。另外,肥胖、糖尿病、高血脂、高尿酸,均可伴随不同程度的肾脏损伤。
陈香美说,肾脏病还是有蛛丝马迹可寻的,比如经常疲劳乏力,眼睑、面部、下肢(特别是踝关节)浮肿,夜尿增多、尿中带有泡沫、尿色异常(呈现红色或粉红色,正常尿液为透明无色或淡黄色)。
健康人 一年查一次尿常规
怎样才能做到对慢性肾脏病的早期防治呢?陈香美说,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前提,定期检查是关键。
饮食上要少吃盐、勿暴食、多喝水、不憋尿。食盐量大会增加肾脏的负担;而如果一次吃过量的动植物蛋白质,代谢产生的尿酸及尿素氮会增加肾脏的工作量;每天喝充分的水并随时排尿,可避免肾脏结石。
要坚持锻炼身体,控制体重,避免感冒,戒烟、适量饮酒。当喉咙、扁桃腺等有炎症时,立即在医生指导下采用抗生素彻底治疗,避免链球菌感染诱发肾脏疾病,尤其是小孩。肾病患者怀孕后,可能会加速肾脏病恶化,引起肾功能不全,所以,怀孕前最好检查有无肾脏病,了解肾功能情况。
陈香美强调,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人群,应密切关注血压、血糖、血脂、血尿酸等指标,至少每半年监测一次尿常规、尿微量蛋白及肾功能,以便早期发现肾脏损害,而健康人也需要一年检查一次尿常规和肾功能。
肾病专家建议:
一天排两升尿 保持肾脏“洁净”
梅长林: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分会常委兼秘书、解放军肾脏病学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肾脏病分会副主任委员、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肾内科主任、博士生导师
有人在单位体检时发现,尿检一项中有“血尿”、“蛋白尿”等结果,并标明“到肾内科进一步诊治”,就非常惊恐,这些结果到底预示着什么?“血尿”、“蛋白尿”与肾病有什么关系?
梅长林解释说,尿液是人体重要的排泄物,血液中的各种代谢废物和多余物质主要通过尿液排到体外,尿液成分的变化不但反映肾脏情况,也反映身体其他脏器系统的功能变化。因此,尿液检查是窥视身体健康的信号灯,其重要性毫不亚于血液检查。蛋白尿、血尿,是指尿液中蛋白质或血细胞(红细胞)增多,是最常见的尿液检查异常。
体检发现血尿 再检查两次
所谓血尿,以前的诊断标准是指在显微镜下能观察到的尿液中的红细胞超过3个,现在界定为每微升尿液中红细胞超过25个。一般说的显微镜下血尿,外观与正常无异,只有1升尿中含有1毫升以上血液时,才能为肉眼看见。
血尿可能预示着多种疾病:凝血障碍性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如肿瘤、结石(肾、膀胱、尿道)、创伤、梗阻以及先天畸形等;各种肾炎(急性肾小球肾炎、病毒性肾炎、遗传性肾炎、紫癜性肾炎)、肾囊肿、肾结核以及海绵肾等。
不过,一次体检出现血尿,不必过于紧张,梅长林说,检查3次有两次出现血尿,才有意义。此外,血尿的发生还容易受多种因素影响,比如细菌的污染,因此检查前一定要清洗外生殖器部位;尿杯不干净;服用利福平等抗结核药、磺胺类药物、抗凝剂等。而检查前服用维生素C却会导致本应有的血尿检查不出来。
有了血尿,怎么办?梅长林说,目前没有一种药物是专门消除血尿的,有的患者治了两三年,几个红细胞仍然如初。其实,偶然发现血尿应遵循以下流程:再查两次,如果三次中有两次都有红细胞才有诊断价值。确诊血尿后,如果同时还查出蛋白尿、红细胞管型、红细胞畸形,血压也高,就应进一步做超声检查,超声正常的话,就每半年复查一次。超声异常,就做肾活检。
运动、发烧 都会出现蛋白尿
梅长林说,蛋白尿并非都是病态,有功能性蛋白尿和病理性蛋白尿之分。功能性蛋白尿又称一过性蛋白尿,是指健康人出现的暂时性蛋白尿。在剧烈运动、发烧、高温、严寒甚至精神紧张等因素影响下,肾血管痉挛或充血,导致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强而使蛋白大量“漏网”。正常孕妇尿中蛋白可轻度增加,小孩站立过久也会出现蛋白尿。
而病理性蛋白尿也并非肾脏病的“专利”,如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多发性骨髓瘤都会导致尿中出现蛋白。
蛋白尿以肾小球肾炎最为多见,并且绝大多数肾炎都会出现蛋白尿。因此,尿蛋白阳性,人们一般想到的是肾小球疾病。但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蛋白尿都是由肾小球疾病引起,其他疾病也可出现蛋白尿,其中包括尿路感染。
提到尿路感染,梅长林说,多饮水,勤排尿,是“最实用、最有效”的预防方法。“不仅是尿路感染,肾结石也是尿液浓缩引起的”,所以要求正常人一天排出两升尿,“我们肾内科还有泌尿科医生,是最爱喝水的。”梅长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