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列耶夫出生于巴托沃(现位于列宁格勒州加特契纳区)的乡下。父亲费奥多·雷列耶夫是一个落魄的贵族,在当地拥有一小片土地,日后为戈利岑家族管理一处产业。
虽然家境困难,雷列耶夫还是得以到圣彼得堡军事预备学校这样的贵族学校上学。毕业后在第一预备炮兵旅第一骑兵团服役,并参与了1814年至1815年的对外战争,目睹了拿破仑战争下的波兰、德国和法国。
1818年,雷列耶夫辞去军职,暂时找到了一份家庭教师的工作。在地主特维雅舍夫家教书一年后与其女娜塔莉娅成婚,有两个孩子。
创作1820年雷列耶夫因一首影射沙皇亲信阿拉克切耶夫的讽刺诗《致宠臣》在文学界崭露头角。同年他加入了圣彼得堡共济会,在那里他结识了未来十二月党中的多名人物。
在1821年至1824年之间,雷列耶夫担任圣彼得堡刑事法庭陪审员,作为稳定的经济来源。在职期间他多次救助陷于不幸的平民百姓,在此之中包括时年二十岁的尼基坚科。尼基坚科是一名乌克兰裔农奴,受过良好的教育。寻求自身解放的尼基坚科在书店结识了雷列耶夫,后者随即联络过去的战友、现任骑兵队的长官,在彼得堡制造舆论。尼基坚科的拥有者舍列梅捷夫最终不堪压力,于1824年10月11日给尼基坚科以自由。
与此同时,雷列耶夫没有放弃他的文学生涯。1821年,他加入了颇有影响力的俄国作家协会--俄国文学爱好者自由协会。在1823年至1825年期间雷列耶夫与别斯图热夫共同编辑并出版年刊《北极星》,在这三期出版物中囊括了许多当代俄国大家的作品,包括普希金、维亚泽姆斯基、茹可夫斯基和巴拉滕斯基等。在这一时期他还创作了《沉思》(1821~1823)、《公民》(1824~1825)、《纳里瓦依科》(1824~1825)等诗作。他的创作风格受到了普希金、杰尔查文、格涅季奇以及英国诗人拜伦的影响。雷列耶夫作为诗人或许不大知名,然而他的诗作充满激情,在当时也曾名噪一时。
文学创作并不足以维持他家庭的生活。在离开法庭后,他担任了"俄美公司"经理。
革命1823年,经由伊万·普辛的介绍,雷列耶夫加入了革命组织北方同盟。北方同盟主要由拿破仑战争时代的老兵组成,致力于废除农奴制、推翻沙皇政权、建立共和制或君主立宪制政体。
雷列耶夫认为起义可能会失败,起义者也会因之丧命,然而这些牺牲是值得的,他们的革命会"唤醒俄国"。他曾这样写道:
一场剧变是势在必行的。我们所需要的只有勇气。我们可能的悲剧结果将成为后来人的教训。
在他的诗作《纳里瓦依科》中他暗示了甘愿赴死的决心。
1824年,雷列耶夫被任命为北方同盟的指挥,并在之后多舛的起义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他是一名出色的演说家,正如同侪别斯图热夫曾描述:
面貌上他只是寻常,谈吐间也并无出彩,然而一旦涉及他的话题--对于祖国的热爱--他的面容便焕发出光彩,双眼闪耀异样的光芒,言辞如岩浆般迸发而出。
在十二月党人关于选择共和制还是君主立宪制的讨论中,雷列耶夫站在穆拉维约夫一边,支持仿效美国的政体。如果皇族拒绝被放逐,雷列耶夫支持处死君主以达到地方自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