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材料
竹篾、白纸、细铁丝、酒精、脱脂棉、浆糊。
二、制作方法
1、用3张薄白纸糊成一个顶端密封的圆柱体,其周长为225cm,高约90cm。
2、用宽1cm,厚0.1cm的竹蔑扎一个周长约220cm的圆圈,其下底拴2根互相垂直的细铁丝。
3、将竹圈放在圆柱体下端作底,使两者边沿近于重合,用浆糊粘住。
4、用竹蔑扎一个小圆圈,直径约15cm,周围包上脱脂棉约10g,作为燃心,然后挂在两铁丝的交叉点上。
三、放飞
选择晴朗无风的夜晚,一人拿住灯底的左右侧,另一人用酒精将脱脂棉浸透后点燃,直到双手感到孔明灯有上升之势,即慢慢放开双手,孔明灯便徐徐飞起,上升高度可达1000m左右。
天灯的主要结构分为主体和支架两部分。主体由宣纸黏合而成;支架则是由铁丝和竹条所组成。在这里我们将介绍天灯的制作方法及所需准备的材料。
准备材料:
1. 宣纸共四张(裁成八边形,做为天灯主体)
2. 竹条
3. 铁丝
4. 拜拜用的金纸(或是吸水性较佳的纸)以煤油及沙拉油浸泡过。
将四张纸边缘涂上浆糊,涂好后以外缘纸张向内折黏住上方纸张.
底部黏上竹制圆框,并检查整个圆周黏合
大功告成 !做好风乾后,卷起以利运送
施放天灯环境
1. 在较低洼的山谷,因为比较无风,这也是为何平溪天灯能盛行之故。
2. 在开阔之处,附近无高楼或大树阻挡。
3. 确定附近无高压电线、输电塔。
4. 风力太强容易把天灯吹破,下雨天湿度太高不利天灯升空。
细说天灯源头
谈到天灯的起源,不得不提到三国时代的诸葛孔明。当初诸葛孔明是为了要传递军情,才制成了孔明灯,以利联络。又因为天灯状似诸葛孔明头上之帽,也因此天灯又名作孔明灯。当然也有人说这是野史,认为只是个穿凿附会的说法,不管如何,跟诸葛先生连结,让天灯的起源确实有个相当智慧与符合逻辑的推理。
经过多年的发展,后来到了大约清朝道光年间,大陆福建移民也将天灯传入台湾的台北县平溪乡、十分寮地区。据当地父老前辈的口述表示,早年十分地区曾闹过土匪,由於当地处於山区地带,所以村民们自然的都向山中逃躲,等土匪走后,留守在村中的人,就在夜间施放天灯为作为信号,告知在山上避难的村民,可以返家了。恰巧的是当日由山上避难回家的日子,正是农历正月十五即是元宵节,从此以后,每年的元宵节,村民便以放天灯来庆祝,且互报平安。也因此村民又称天灯为「祈福灯」或「平安灯」。
另外有一种说法是,当初村民们为躲避土匪自保,於是在山势较高处,以木板筑起瞭望台,由勇敢的壮丁担任守望员,只要远方出现不明人士,即传讯通知村民;但远处要如何传递讯息,又不至於惊动匪徒呢?老村民灵光乍现,想起容易制作又可以在夜间传信息的「孔明灯」,因此当土匪来时,守望员便施放此灯於天空中,以通知居民躲避;待匪徒走后,再以此灯通知村民返回家中,与第一个说法不同的是,它多了一重警告之意。就像今日的消防车警铃声一样,听到就快闪人,免得麻烦!
於是呢放天灯的特殊民俗便绵延一两百年之久。因为近代传媒报导,使天灯的名声大噪,成为台湾的一种家喻户晓的节庆活动,遂拥有众人皆知的『北天灯』之美名,与『南蜂炮』并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