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期
朝代
建置时间
名称
先秦时期西周前570年吴国鸠兹邑东周
前472年~前355年前355年~前221年
越国鸠兹邑楚国鸠兹邑
秦汉时期
秦朝
前221年~前202年
鄣郡鸠兹邑
西汉
前109年~25年
扬州丹阳郡芜湖县
东汉
25年~220年
扬州丹阳郡芜湖县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吴国
223年~280年
扬州丹阳郡芜湖县
西晋
281年~329年
扬州丹阳郡芜湖县
东晋
329年~363年363年~432年
豫州丹阳郡芜湖县宣城郡芜湖县
南朝
432年~462年462年~589年
扬州淮南郡襄垣县扬州宣城郡襄垣县
隋唐时期
隋朝
589年~618年
宣州当涂县
唐朝
627年~758年
江南道宣州当涂县
758年~761年
江南东道升州当涂县
761年~787年
江南西道宣州当涂县
787年~902年
江南东道宣州当涂县
五代十国时期
吴国
902年~937年
宣州当涂县
南唐
937年~975年
江宁府芜湖县
两宋时期
北宋
975年~977年977年~1127年
江南路宣州芜湖县江南路太平州芜湖县江南东路太平州芜湖县
南宋
1127年~1277年
江南东路太平州芜湖县
元
元朝
1277年~1335年1335年~1368年
江浙行省太平路芜湖县江浙行省太平府芜湖县
明
明朝
1368年~1420年1420年~1644年
中书省太平府芜湖县南直隶太平府芜湖县
南明
1644年~1645年
南直隶太平府芜湖县
清
清朝
1645年~1667年1677年~1911年
江南省太平府芜湖县安徽省太平府芜湖县
太平天国
1857年~1868年
安徽省太平郡芜湖县
民国
中华民国
1912年~1914年1914年~1949年
安徽省芜湖道芜湖县安徽省芜湖县
现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953年1953年~今
皖南行署芜湖市芜湖县安徽省芜湖县
地理优势湾沚"东控勾吴,南连荆楚","切近玉溪,地接姑熟","扼中江之险",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历史
芜湖县湾沚历史历史悠久,当代考古证明,早在四五千年前,这里应居住着皋夷人、山越人。春秋时,作为聚落邑地见于史册,名为"鸠兹"。鲁襄公三年(公元前570),楚国子重率师伐吴,攻克鸠兹,直抵横山。西汉元封二年(前109),汉武帝刘彻改鄣郡为丹阳郡,领县十七,其中有芜湖县(位今芜湖县黄池镇南0.5公里许的楚王城遗址)。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县治迁至今芜湖市区鸡毛山。孙权派大将陆逊率数万精兵长驻芜湖,西拒蜀汉,北抗曹魏。东晋时,境内先后侨置南豫州、上党郡及所领襄垣诸县。义熙九年(413),以襄坦县名取代芜湖县。晋朝武昌守将王敦谋反,占领芜湖,。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原城芜湖县降为当涂县属镇。唐初李孝恭、李靖讨伐叛臣辅公祏于芜湖,唐末扬行密命台蒙在澛港筑五堰运军需粮草,先后大败赵锽、孙儒。南唐升元年间(937-943),(一说唐哀帝天佑四年[907]),复立芜湖县,至今相沿不废。攻占梁山据点。南宋,李纲屯兵采石,筑皖南唯一的烽火台于芜湖四褐山。元末,朱元璋率兵与元军激战于芜,大败元军直下采石,朝列大夫陶居仁,率军在镇江抗元,兵败被俘,宁死不屈,连元军也感其忠。明末,张煌言率兵会师郑成功水兵,从长江突破京口直趋芜湖。
清初,芜湖贡生沈士柱,秘密组织复社从事反清活动。被捕后,受尽酷刑,坚贞不屈,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清咸丰年间,太平军在湾沚大破清军,击毙浙江提督邓绍良。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陈独秀、柏文蔚等在芜湖创建"岳王会",率先举起安徽反清义旗。民国8年(1919)"五四"运动爆发后,芜湖广大工人、学生、店员、农民及各界人民,奋起声援。罢工罢课,连绵不断;游行示威,如火如荼。民国14年9月,党中央派张秋人来芜湖建立中共芜湖支部。王稼祥、李克农、钱杏村、陈源道等发动芜湖人民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反奴化教育和支援"五卅"运动的斗争。民国17年,中共安徽省临委直接领导了芜湖县白沙圩、万春圩农民武装暴动。民国20年,"九·一八"事变后,人芜湖县民同仇敌忾,群起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罢课、罢工、罢市和抵制日货。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川军第五十军一四四师在白马山与日军激战7个昼夜。后因伤亡过重败退。新四军将领粟裕率兵奇袭官陡门日军据点,一举歼敌200余人。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十五军在湾沚围歼国民党二十军,歼敌13000余人,其军长杨干才兵败自毙。游击战。在8年抗战中与日伪军英勇作战28次。击毁日军军舰5艘,飞机6架,击毙击伤日伪军数千人,缴获各种武器近万件。同时因抗战遇难1290人,受伤2780人。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调集3个师及所有保安团兵力"清剿"共产党游击队,芜湖县数万名革命群众冒着生命危险为游击队送信、带路、掩护,并举行万人抢粮抗租运动,配合游击队开展斗争。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前夕,共产党芜湖地下组织已建立4个情报站,掌握7个乡、3个营的国民党地方力量,为策应大军渡江迎接解放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在历次革命战争中,在抗美援朝、对越自卫反击战以及保卫和建设社会主义事业中,芜湖县有290名烈士为国捐躯。1949年4月24日芜湖县解放,4月26日,芜湖县、市分治,同日在方村河东成立芜湖县行政办事处;5月12日改为芜湖县人民政府。先后属芜当专区、皖南行署、芜湖专区。1971年3月人芜湖县民政府和县城迁至湾沚。1980年1月改属芜湖市。
2003年,芜湖县由24乡镇合并为8个镇,具体如下:原湾沚镇、新丰镇、赵桥乡、三元镇合并为湾沚镇;原清水镇、荆山镇合并为清水镇;原火龙岗镇、石硊镇、白马乡合并为火龙岗镇;原六郎镇、周皋镇、政和乡、易太镇、咸保镇合并为六郎镇;原陶辛镇、十连乡、保沙乡合并为陶辛镇;原方村镇、埭南乡合并为方村镇;原红杨镇、和平乡、西河镇合并为红杨镇;原花桥镇、横岗镇合并为花桥镇。全县总人口967564人。
2004年,根据《关于同意将芜湖县清水镇划入市区的批复》(民地字[2004]49号):将芜湖县的清水镇划入芜湖市鸠江区(没有实施)。2004年底,芜湖县辖7个镇:湾沚镇、火龙岗镇、六郎镇、陶辛镇、方村镇、红杨镇、花桥镇。
2005年9月13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5]77号)调整芜湖市部分行政区划:将芜湖县火龙岗镇划归弋江区管辖。2006年2月9日,芜湖市政府批准:将芜湖县原荆山镇区域划归镜湖区管辖,将火龙岗镇划归弋江区管辖,将清水镇(不含原荆山镇区域)划归鸠江区管辖。芜湖县面积由原来的994平方千米变为730平方千米,人口由82.43万人减少到38.13万人。现辖5个镇:湾沚镇、六郎镇、陶辛镇、红杨镇、花桥镇。
自然条件气候
芜湖县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地势南高北低,地形呈不规则长条状;地貌类型多样,平原丘陵皆备,河湖水网密布。 芜湖县的气候特点是: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5~16℃,日照时数2000小时左右。最热为7~8月,平均气温超过28℃,极端最高气温接近40℃;最冷为1月,月平均气温仅3℃,曾出现过-10℃的极端最低气温。 芜湖县降雨充沛,年降雨量1200毫米,但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春季、梅雨季节和初冬。无霜期每年达219~240天。
地形
芜湖县东部和北部为冲积平原,地势低平,东南高西北低。南部有少数丘陵。
河流湖泊
境内有长江、青弋江、芜申运河、花渡河、扁担河、荆山河、漳河、青山河等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