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
以上焦、中焦、下焦三焦为纲,对温病过程中的病理变化、证候特点及其传变规律进行分析和概括,确立治疗原则并藉以推测预后转归的辨证方法。为清代吴鞠通所创立。侧重于对湿热病证的辨证。
①上焦病证。温病由口鼻而入,鼻通于肺,故温病开始即出现肺卫受邪的症状。温邪犯肺以后,有两种传变趋向:一为顺传,病邪由上焦传入中焦,出现脾胃经的证候;另一种为逆传,从肺卫传入心包,出现邪陷心包的证候(见热入心包证)。上焦病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微恶风寒、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脉浮数或两寸独大,治宜辛凉解表,方用银翘散、桑菊饮等。
②中焦病证。温病顺传到中焦,则见脾胃之证。胃喜润恶燥,邪入中焦而从燥化,则出现阳明经(胃、大肠)的燥热证候;脾喜燥而恶湿,邪入中焦而从湿化,则见太阴(脾)的湿热证候。中焦病证的临床表现为阳明燥热,则面红目赤、发热、呼吸俱粗、便秘腹痛、口干咽燥、唇裂舌焦、苔黄或焦黑、脉沉实;太阴湿热,则面色淡黄、头胀身重、胸闷不饥、身热不扬、小便不利、大便不爽或溏泄、舌苔黄腻、脉细而濡数。中焦病证的治法,阳明燥热,则通腑泄热。方用三承气汤;太阴湿热,则清热化湿,方用三仁汤。
③下焦病证。温邪深入下焦,多为肝肾阴伤之证。临床表现为身热面赤、手足心热甚于手背、口干、舌燥、神倦耳聋、脉象虚大;或手足蠕动、心中憺憺大动、神倦脉虚、舌绛苔少甚或时时欲脱。治宜滋阴潜阳,方用加减复脉汤、三甲复脉汤等。
经
1.经脉循行:起于无名指尺侧端(关冲),向上出于手背第四、五掌骨之间,沿着腕背,出于前臂外侧尺、桡骨之间,向上通过肘尖,沿上臂外侧三角肌后缘,上达肩部,交出于足少阳经的后面,向前进入缺盆,分布于胸中,联络心包,向下通过横膈,从胸至腹,属于上、中、下三焦。
胸中支脉:从胸上出缺盆,上直项部,沿耳后直上,出于耳上到额角,在屈而下行至面颊,到达目眶下。耳部支脉: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与前脉交叉于面颊部,到达目外眦,与足少阳胆经相接。
2.主治概要:本经主要治疗侧头、耳、目、咽喉、胸胁部病证和热病。如偏头痛、胁肋痛、耳鸣、耳聋、目痛、咽喉痛及经脉循行部位的病变。
3.常用腧穴:关冲,液门,中渚,阳池,外关,支沟,会宗,三阳络,四渎,天井,清冷渊,消泺,臑会,肩髎,天髎,天牖,翳风,瘛脉,颅息,角孙,耳门,耳和髎,丝竹空。
保养
首先:饮食
建议大家多吃面食,如果您不爱吃面食,也可以吃大米,它味甘、性平,除了入脾经、胃经、大肠经、小肠经、膀胱经之外,其余各经也都适用,所以也适合三焦经。这里陈老师多说点,大米可以同绿豆一起同煮可清热解毒,大米也可以姜同煮有去寒的作用可缓解女性痛经缓解感冒。
其次:运动
中国从古代流传至今的一个气功是我们老祖宗为我们保养三焦特意发明的气功“八段锦”。这个八段锦的具体做法我们在这里就不说了,大家感兴趣的可以到网上搜索。
十二经脉循行了十二个时辰,三焦经则为最后一站,这时是夜间9点至11点的亥时这个时候大家一定保持心境平静。睡前要做到不生气、不狂喜、不大悲。
疾病
"三焦积热型"肥胖
这是那种食欲旺盛的肥胖患者的第二阶段,被称为三焦积热肥胖,不但是整个消化器官处于异常兴奋的状态,身体的代谢功能恶化,只能吸收热量却无法将其排出去,最终导致肥胖,上述症状继续恶化,就会出现尿量减少,便秘,甚至有时还会长痔疮,所说的"实胖"病人常有此类病症。这一阶段的人需要消除胃火、拟制兴奋、并改善代谢功能。需要把聚集体内的多余能量转化为体热排散出去。出现以上症状时,如有高血压、兴奋、焦躁、失眠等,说明不仅是胃、而且胸部也积了很多内火。